2016.12 IEEE JSAC “Dynamic Computation Offloading for Mobile-Edge Computing With Energy Harvesting Devices”
1. 动机
- MEC的优势:云计算(海量计算、存储,计算密集型任务),边缘(低延迟,延迟关键型任务),节能(用通信能量换计算能量)。
- EH技术的优势:硬件开销和维护开销($\times$),主动收集能量,可持续利用($\checkmark$)。
- EH & MEC:满意且持续的计算能力
- 背景:MEC系统适用于带电池设备,所以作者的研究目的就是为带有EH设备的MEC系统开发新的卸载策略。
2. 相关工作
3. 挑战
- 与 EH 通信系统相比,计算卸载策略需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,即
卸载决策
(即是否卸载任务)、移动执行的CPU周期频率
以及任务卸载的传输策略
进行综合决策。 - 与采用电池供电设备的 MEC 系统相比,设计目标从最小化电池能耗转向
优化计算性能
,因为收集的能量是免费的。 - 能量边信息
ESI
,即需要兼顾EH设备的当前能量状态。 - 电池能量与时间动态相关,系统决策耦合在不同的时隙中
4. 系统建模
4.1 假设
- 时间用离散的时隙表示,时隙 $\tau \in \mathcal{T} \triangleq {0,1, \cdots}$。
- 无线信道:独立同分布的块衰落。
- 忽略服务器的计算延迟。
- 忽略反馈的传输延迟。
- 没有缓冲区可以对计算请求进行排队。
4.2 任务模型
- 计算任务 $A\left(L, \tau_{d}\right)$ 的请求服从独立同分布的伯努利过程。
- 任务有三种处理方式:本地执行,边缘云执行,丢弃。
\[\tag{1} I_{\mathrm{m}}^{t}+I_{\mathrm{s}}^{t}+I_{\mathrm{d}}^{t}=1, \quad t \in \mathcal{T}\]
4.3 本地执行模型
移动设备上第 $t$ 个时隙申请的计算任务所需的执行时延
\[\tag{2} D_{\text {mobile }}^{t}=\sum_{w=1}^{W}\left(f_{w}^{t}\right)^{-1}\]
对应的能量消耗
\[\tag{3} E_{\text {mobile }}^{t}=\kappa \sum_{w=1}^{W}\left(f_{w}^{t}\right)^{2}\]
其中 $\kappa$ 是取决于芯片架构的有效开关电容,且假设CPU周期频率受限于 $f _ {\mathrm{CPU}} ^ {\max }$,即 $f _ {w} ^ {t} \leq f _ {\mathrm{CPU}} ^ {\max }, \forall w=1, \cdots, W$。
4.4 移动边缘执行模型:
$t$ 时隙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:
\[\tag{4} r\left(h^{t}, p^{t}\right)=\omega \log _{2}\left(1+\frac{h^{t} p^{t}}{\sigma}\right)\]
执行延迟等于传输延迟:
\[\tag{5}D_{\text {server }}^{t}=\frac{L}{r\left(h^{t}, p^{t}\right)}\]
消耗能量:
\[\tag{6} E_{\text {server }}^{t}=p^{t} \cdot D_{\text {server }}^{t}=p^{t} \cdot \frac{L}{r\left(h^{t}, p^{t}\right)}\]
4.5 能量收集模型
能量收集过程:建模为连续的能量包到达过程,不同时隙到达的能量包是独立同分布的。反映:间歇性和随机性。收集的能量 $e ^ {t}$,到达的能量 $E _ {H} ^ {t}$
\[0 \leq e^{t} \leq E_{H}^{t}, t \in \mathcal{T}\tag{7}\]
消耗的能量 $\mathcal{E}\left(\boldsymbol{I}^{t}, \boldsymbol{f}^{t}, p^{t}\right)$,取决于选定的计算模式
、规划的 CPU 周期频率
和分配的发射功率
\[\tag{8} \mathcal{E}\left(\boldsymbol{I}^{t}, \boldsymbol{f}^{t}, p^{t}\right)=I_{\mathrm{m}}^{t} E_{\mathrm{mobile}}^{t}+I_{\mathrm{s}}^{t} E_{\mathrm{server}}^{t}\]
受以下能量因果关系约束:
\[\tag{9} \mathcal{E}\left(\boldsymbol{I}^{t}, \boldsymbol{f}^{t}, p^{t}\right) \leq B^{t}<+\infty, \quad t \in \mathcal{T}\]
因此,下一个时隙能量
\[B^{t+1}=B^{t}-\mathcal{E}\left(\boldsymbol{I}^{t}, \boldsymbol{f}^{t}, p^{t}\right)+e^{t}, \quad t \in \mathcal{T}\tag{10}\]
5. 问题表述
5.1 执行成本最小化问题
- 执行延迟是衡量用户 QoE 的关键指标之一。
- 当丢弃任务时,也应该对其进行惩罚。
执行成本:执行延迟和任务丢弃成本的加权和:
\[\operatorname{cost}^{t}=\mathcal{D}\left(\boldsymbol{I}^{t}, \boldsymbol{f}^{t}, p^{t}\right)+\phi \cdot \mathbf{1}\left(\zeta^{t}=1, I_{\mathrm{d}}^{t}=1\right)\tag{11}\] \[\mathcal{D}\left(\boldsymbol{I}^{t}, \boldsymbol{f}^{t}, p^{t}\right)=\mathbf{1}\left(\zeta^{t}=1\right) \cdot\left(I_{\mathrm{m}}^{t} D_{\mathrm{mobile}}^{t}+I_{\mathrm{s}}^{t} D_{\mathrm{server}}^{t}\right)\tag{12}\]
成功执行任务比丢弃任务更可取,所以
\[\tag{13} \tau _ {d} \leq \phi\]
一个任务应该在deadline前执行,
\[\mathcal{D}\left(\boldsymbol{I}^{t}, \boldsymbol{f}^{t}, p^{t}\right) \leq \tau_{d}, t \in \mathcal{T}\tag{14}\]
因此,执行成本最小化(ECM)问题可以表征为:
\[\begin{align} \mathcal{P}_{1}: & \min _{\boldsymbol{I}^{t}, \boldsymbol{f}^{t}, p^{t}, e^{t}} \lim _{T \rightarrow+\infty} \frac{1}{T} \mathbb{E}\left[\sum_{t=0}^{T-1} \operatorname{cost}^{t}\right] \\ \tag{1} \text{s.t.} \ & I_{\mathrm{m}}^{t}+I_{\mathrm{s}}^{t}+I_{\mathrm{d}}^{t}=1, \quad t \in \mathcal{T} \\ \tag{7} & 0 \leq e^{t} \leq E_{H}^{t}, \quad t \in \mathcal{T} \\ \tag{9} & \mathcal{E}\left(\boldsymbol{I}^{t}, \boldsymbol{f}^{t}, p^{t}\right) \leq B^{t}<+\infty, \quad t \in \mathcal{T} \\ \tag{14} & \mathcal{D}\left(\boldsymbol{I}^{t}, \boldsymbol{f}^{t}, p^{t}\right) \leq \tau_{d}, \quad t \in \mathcal{T} \\ \tag{15} & I_{\mathrm{m}}^{t}+I_{\mathrm{s}}^{t} \leq \zeta^{t}, \quad t \in \mathcal{T} \\ \tag{16} & \mathcal{E}\left(\boldsymbol{I}^{t}, \boldsymbol{f}^{t}, p^{t}\right) \leq E_{\max }, \quad t \in \mathcal{T} \\ \tag{17}& 0 \leq p^{t} \leq p_{\mathrm{tx}}^{\max } \cdot \mathbf{1}\left(I_{\mathrm{s}}^{t}=1\right), \quad t \in \mathcal{T} \\ \tag{18} & 0 \leq f_{w}^{t} \leq f_{\mathrm{CPU}}^{\max } \cdot \mathbf{1}\left(I_{\mathrm{m}}^{t}=1\right) \\ & w=1, \cdots, W, \quad t \in \mathcal{T} \\ & I _ {\mathrm{m}} ^ {t}, I _ {\mathrm{s}} ^ {t}, I _ {\mathrm{d}} ^ {t} \in\{0,1\}, \quad t \in \mathcal{T} \tag{19} \end{align}\]其中 (15) 表示如果没有请求计算任务,则移动执行和 MEC 服务器执行都不可行。(16) 是电池放电约束,即每个时隙的电池输出能量不能超过 $E _ {\max}$,这对于防止电池过放电是必不可少的。最大允许发射功率和最大 CPU 周期频率约束分别由 (17) 和 (18) 施加,而用于计算模式指示符的 0/1 指示符约束由 (19) 表示。
5.2 问题分析
在所考虑的 MEC 系统中,系统状态
由任务请求、可收获能量、电池能量水平和信道状态组成,动作
是能量收集和计算卸载决策,包括预定的 CPU 周期频率和分配的发射功率。允许动作集仅取决于当前系统状态,而与状态和动作历史无关。系统当前状态只取决于上一个状态。此外,目标是长期平均执行成本。因此,P1是一个马尔可夫决策过程(MDP)
问题。原则上,P1 可以通过标准的 MDP 算法(例如相对值迭代算法和线性规划重构法)来最优求解,但是需要离散化计算成本太高,作者采用基于Lyapunov优化的动态计算卸载(LODCO)算法求解。
6. 下一步计划
-
当前的计算模型大多集中在bit模型,事实上对bit模型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,更复杂的场景的研究也非常深入,所以接下来要避开对bit模型的复杂化,提出其他模型,例如部分卸载策略,任务的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,连续执行情况下,建模为时间连续模型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?
- 了解多服务器或者多用户场景下,怎么和编码计算结合,来提高计算效率。
- 再深入了解一下间歇计算是怎么根据状态来建模的,将其建模过程与MEC的建模过程进行对比分析。尝试将间歇计算的state马尔可夫模型引入MEC,以代替bit模型。或者,考虑间歇计算中的通信问题。
- 调研间歇计算的并行或者迭代情况下是如何进行checkpoint的。